“2020城市规划·长安论坛” 于2020年11月21-22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联合承办。
本次论坛聚焦“国家战略和西部规划使命”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东、西部学术交流,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并倡议西部规划青年增强担当使命的自觉。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万民;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周庆华;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规划学会副主席、英国杨威及合伙人(城市规划)事务所杨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树声,中国人民大学李东泉教授;青海师范大学陈克龙;西南市政院五院廖子清副院长;同济大学教授、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王兰;拉萨市设计院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马扎·索南周扎;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赵海春总规划师;西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春凯总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了相关主旨报告。
作为西藏自治区本土建筑设计院之一的拉萨市设计院正在逐步走向国家级的科研平台,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为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科研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代表拉萨市设计院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拉萨市设计院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马扎·索南周扎和总工办陈淑鹏,其中马扎·索南周扎在论坛上就《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少数族裔乡村人居环境的若干问题及思考》课题作相关报告,以下是详细内容。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少数族裔乡村人居环境的若干问题及思考》
马扎•索南周扎
马扎•索南周扎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副秘书长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 秘书长
拉萨市设计院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中心 主任
马扎·索南周扎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少数族裔乡村人居环境”为主题,介绍了国家公园模式下其对藏区乡村人居环境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作为拉萨市设计院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中心2020年开题的重要课题之一,马扎·索南周扎以国家公园内牧人的后代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就“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少数族裔乡村人居环境”课题的提出背景、研究目的、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方面阐述了观点。
在课题背景方面,他强调首个国家公园在美国产生的背景跟我国建设国家公园在文化、社会和国情战略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以及认识这种差异的重要性。美国或国际上提出的国家公园的模式强调一种以洪荒之美为特色的原生性,而中国人的审美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之美;其次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资源的储备地和生态屏障,这里的牧民在维护资源、生态保护、人文之美做出里历史性的贡献,进而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也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伦理基础。另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以藏文化为基础的、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的文化观念、生存机制和发展模式造就了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的生存观和生命观,因而他们在本土生态环境中自始至终是最具建设性和灵动性的因素,是生态的捍卫者而非破坏因素。他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或拟解决的问题是以人居环境的视野、以资源及空间的规划的视角,探讨关于特殊生态单元内、特殊文化背景下、特殊发展环境中少数族裔社会的生存问题、宜居问题、发展问题和幸福问题。
有关存在问题方面,马扎·索南周扎提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经历了1994年的草场划分、退牧还草、生态移民、扶贫移民、人和雪豹、熊、狼等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重要过程,其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系统的思考和认识、缺乏本土背景的思考和认识、缺乏人文背景的思考和认识、缺乏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认识和缺乏动态管理的思考和认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提出以生态平衡为红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共识、以乡村社会特色发展为诉求的解决思路,包括a.生态保护机制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b.国家补偿机制的完善、c.系统思维下,符合本土特色的村镇、乡镇、县城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资源配置、d.制度和法理层面的保护观念的认识发展、e.发展模式的培育、f.人居环境的改善。
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世界第三极,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极大。本次长安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紧扣国家战略,为促进西部地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也为我们西藏地区城市规划提供了非常有权威的借鉴。
作为身处西藏净土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我们现阶段更应该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设计工作中贯彻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海绵城市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承担建设和保护世界第三极的历史使命。
上一条新闻: 拉萨市设计院党支部组织开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及国企改革专题学习
下一条新闻: 加强学术交流,推进科研合作,致力中国西部地域民族建筑研究